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拓本乐毅论记 唐 · 张彦远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
彦远家有冯承素兰亭元和十三年诏取书画。
遂进入内。今有承素乐毅论在。
并有太宗手批其后。张彦远记。
广川书跋谓乐毅论燕字谓之联飞者今于元祐秘阁本见之广川政和閒人此古本明證也赋四诗记之 其二 丙寅 清 · 翁方纲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六十
越州覆本态依然,索笑犹烦董广川
不比黄麻重写后,更无人说翅联翩(俗传冯承素拓者是黄麻纸写。)
淳熙癸卯钱伸东阳 宋末元初 · 方回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永和贞观晋沿唐,奉诏临摹老遂良
展转流传非一手,虎贲犹得似中郎(自注:太宗使起居郎褚遂良检校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见张彦远《法书要录》,苏才翁云。)
拓本乐毅论记 隋末唐初 · 褚遂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
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
奉敕内出乐毅论。
右军真迹。
将仕郎宏文馆冯承素模写。
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徵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六人
于是在外乃有六本。
并笔势精妙。
备尽楷则。
褚遂良记。
徐氏法书记 唐 · 武平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易称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伏羲氏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轩辕氏之王也。
使苍颉象鸟兽之迹。
以为文字。
故铭于钟鼎。
列于竹帛。
至周宣王太史史籀者。
作大篆十五篇。
秦始皇之并天下也。
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
苍颉篇。
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
颇有省改。
谓小篆也。
周曰六书。
秦称八体。
或云隶书者。
始皇使下邽程邈所作。
汉因行之。
扶风曹喜善篆隶。
时人师之。
光和后。
左中郎陈留蔡邕
于篆隶博究其妙。
灵帝好书术杂艺。
置鸿都以招纳之。
则有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
遇汉末。
鹄奔刘表
魏武破荆获
雅好其书。
恒悬帐下以玩之。
弟子毛宏教于秘书
今八分楷法是也。
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
宏农张芝转加其巧。
王逸少所言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韦仲将所谓草圣。
黄门郎昶亚焉。
魏太和中
韦诞武都太守以善书至侍郎
宫观宝器。
之迹。
尝登淩云台题榜。
下而白首。
太尉钟繇
一时之妙。
冠于前。
垂于后。
子会。
太保卫瓘父子。
吴人皇象
晋征西司马索靖
中书郎李克卫夫人
并得钟张之楷。
擅价当时。
中兴后。
王丞相茂宏父子。
庾征西稚恭兄弟。
咸著盛名于江西
其穷神极变。
龙翔天逸。
今古独立者。
见乎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
羲之子献之亦传其妙。
而不之逮也。
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
士季之比元常
言去之远矣。
故二王之迹。
历代宝之。
宋文齐高
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
咸以为师楷。
梁大同中
武帝周兴嗣撰千字文。
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以赐八王。
右军之书。
咸归梁室。
侯景乱。
兵火之后。
多从湮阙。
西台诸宫。
尚积馀宝。
元帝之死。
一皆自焚。
可为悲也。
周至隋。
初并天下。
大业之始。
后主颇求其书。
往往有献者。
及隋之季。
王师入秦。
又于洛阳擒二伪主。
两京秘阁之宝。
扬都扈从之书。
皆为吾有。
太宗右军之书。
特留睿赏。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
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
兰亭乐毅
尤闻宝重。
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巳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
故在外传之。
太宗晏驾。
本入元宫。
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
长孙无忌等六人。
在外方有。
洎大圣天后御极也。
尤为宝啬。
平一龆龀之岁。
见育宫中。
切睹先后阅书法数轴。
将拓以赐藩邸。
时见宫人出六十馀函。
于亿岁殿曝之。
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
云是太宗时装。
中有故青绫褾玳瑁轴者。
云梁朝旧迹。
标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
草书多于其侧帖真字楷书
每函可二十馀卷。
别有一小函。
可十有馀卷。
所记忆者。
是扇书乐毅告誓黄庭。
当时私访所主女学。
问其函尽出以否。
答曰尚有。
未知几许。
中宗神龙中
贵戚宠甚。
宫禁不严。
御府之珍。
多归私宅。
先尽金璧。
次及法书。
嫔主之家。
因此而出。
或有报安乐公主者。
主于内出二十馀函。
驸马武延秀
久践虏庭无功。
于此徒闻二王之迹。
强学宝重。
乃呼薛稷郑愔平一评善恶。
诸人随事答为上者。
登时去牙轴紫褾。
只以漆轴黄麻纸标。
题云特健药。
云是虏语。
其书合作者。
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
叹其雄逸。
太平公主闻之。
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
延秀之死。
侧闻睿宗薛稷择而进之。
薛窃留佳者十馀轴。
薛之败也。
为簿录官所盗。
平一郴州日。
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
说太平之败。
崇裔怀乐毅等七轴。
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歧王。
以求免戾。
此书因归邸第。
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
主家王室之书。
亦为其所有。
后获罪谪五溪
书归御府
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
夫龟文以来。
鸟迹之后。
六书八体。
时咸宝之。
而代易百王。
年移千叶。
旧文残阙。
遗篇湮散。
非穷微极精。
博雅好古。
孰能辨以问之。
学以聚之。
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
怀才蕴艺。
依仁践礼。
自许笔精。
人称草圣
九邱七略。
五车百氏。
未遇仲尼之贤。
犹繁茂先之室。
至于魏陵逸策。
鲁室前书。
字辨阳循。
疑招束皙
师宜削去之版。
逸少为题之扇。
莫不烟霏露凝。
鸟歧鱼跃。
填䌽筐。
溢雕厨。
贻之后昆。
永为家宝。
季子浩。
并有羲献之妙。
待诏金门
家多法书。
见托斯文。
题其篇目行字。
列之如后。
詹事张庭圭之家。
抑其次也。
兰亭始末记 唐 · 何延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一
兰亭者。
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
右军蝉联美冑。
萧散名贤。
雅好山水。
尤善草隶。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宦游山阴
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郤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禊之礼。
挥毫制序。
兴乐而书。
用蚕玺纸鼠须笔。
遒美劲健。
绝代特出。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字有重者。
皆搆别体。
其中之字。
最多乃有二十许字。
变转悉异。
遂无同者。
是时殆有神助。
及醒后。
他日更书数十本。
终无及者。
右军亦自爱重此书。
留付子孙。
传至七代孙智永
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
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
卢陵王冑曹昱之子。
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
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
俗号永禅师
禅师克嗣良裘
精勤此艺。
常居欣寺阁上临书。
所退笔头。
置之于大竹簏。
簏受一石馀。
而五簏皆满。
凡三十年。
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八百馀本。
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今有存者。
犹直钱数万。
孝宾改名惠欣
兄弟初落发时。
会稽嘉祥寺。
寺即右军之旧宅也。
后以每年拜墓便近。
因移此寺。
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
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以欣二人皆能崇释教。
故号所居之寺为欣焉。
事见会稽志。
其临书之阁。
至今尚在。
禅师年近百岁乃终。
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
辩才姓袁氏。
梁司空昂之元孙。
博学工文。
琴奕书画。
皆臻其妙。
每临禅师之书。
逼真乱本。
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
以贮兰亭
宝惜贵重。
甚于禅师在日。
至贞观中
太宗以听政之暇。
锐志玩书。
右军真草书帖。
购募备尽。
唯未得兰亭
寻知此书知在辩才处。
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
恩赉优洽。
数日后。
因言次乃问及兰亭
方便善诱。
无所不至。
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
实尝获见。
禅师丧后。
荐经丧乱。
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
遂放归越中。
后更推究。
不离辩才处。
又敕追辩才入内。
重问兰亭
如此者三度。
竟靳固不出。
上谓侍臣曰。
右军之书。
朕所偏宝。
就中逸少之迹。
莫如兰亭
求见此书。
劳于寤寐。
此僧暮年。
又无所用。
若为得一智略之士。
设谋计取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
监察御史萧翼者。
梁元帝之曾孙。
今贯魏州莘县
负才艺多权谋。
可充此使。
必当见获。
太宗遂召见
曰。
若作公使。
义无得理。
臣请私行诣彼。
须得二王杂帖数通。
太宗依给。
遂改冠微服至洛阳(一作潭)
随商人船下至越州
又衣黄衫。
极宽长潦倒。
山东书生之体。
日暮入寺。
巡廊以观壁画。
辨才院。
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
乃问曰。
何处檀越。
因便前礼拜云。
弟子是北人。
来此鬻蚕种。
历寺纵观。
遇禅师
寒温既毕。
语议便合。
因延入房内。
即共围棋抚琴。
投壶握槊。
谈说文史。
意甚相得。
乃曰。
白头如新
倾盖若旧。
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
缸面药酒茶果等。
江东缸面
河北瓮头
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
请宾赋诗。
辩才探得来字韵。
其诗曰。
初酝一缸开。
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
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
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
谁照不然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
诗曰。
邂逅款良宵。
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
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
心猿躁自调。
谁怜失偫
长苦空飘(一作良若业风飘)
妍媸略同。
彼此讽咏。
恨相知之晚。
通宵尽欢。
明日乃去。
辩才曰。
檀越閒即更来。
乃载酒赴之。
兴后作诗。
如是者数次。
于是诗酒为务。
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
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
师嗟赏不已。
因谈论翰墨。
曰。
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
弟子自幼来耽玩。
今亦有数帖自随。
辩才欣然曰。
明日可携来看。
依期而往。
出其书示辩才。
辩才熟详之。
曰。
是则是矣。
然未佳善也。
贫僧有一真迹。
颇亦殊常。
曰。
何帖。
辩才曰。
兰亭
佯笑曰。
数经乱离。
真迹岂在。
必是响榻伪作耳。
辩才曰。
禅师在日保惜。
临亡之际。
亲付于吾。
付授有绪。
那得参差。
明日来看。
到。
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见讫。
故驳瑕指颣曰。
果是响榻书也。
纷竞不定。
自示翼之后。
更不复安于伏槛。
萧翼二王诸帖。
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辩才时年八十馀。
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
其笃好也如此。
自是往还既数。
童弟等无复猜疑。
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
遂私来房前。
谓弟子曰。
遗一物在此。
童子即为开门。
遂于案上取得兰亭
御府二王书帖。
赴永安驿。
告驿长淩愬曰。
我是御史
奉敕来此。
今有墨敕。
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
驰来拜谒。
萧翼因宣示敕旨。
具告所由。
善行走使人召辩才。
辩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
遽见追呼。
不知所以。
又遣散直云。
侍御史须见。
来见。
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
萧翼报云。
奉敕遣来取兰亭
兰亭今得矣。
故唤师来作别。
辩才闻语。
哽绝良久始苏。
便驰驿而发。
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
以元龄举得其人。
赏锦䌽千段。
擢拜员外郎
加入五品。
赐银瓶一。
金缕瓶一。
码碯碗一。
并实以珠。
内厩良马两匹。
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
以其年耄。
不忍加刑。
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
谷三千石。
越州支给。
辩才不敢将入已用。
回造三层宝塔。
塔甚精丽。
至今犹存。
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
惟歠粥。
岁馀乃卒。
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
各拓数本。
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
圣躬不豫。
玉华宫含风殿。
临崩。
高宗曰。
吾欲从汝求一物。
汝诚孝也。
岂能违吾心耶。
汝意何如。
高宗哽咽流涕。
引耳听命。
太宗曰。
所欲得兰亭
可与我将去。
及弓剑不遗。
同轨毕至。
随仙驾入元宫矣。
赵模等所拓在者。
一本尚直钱数万也。
人间本亦稀少。
绝代之珍宝。
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
随牒适
汎巨海。
会稽
禹穴
访奇书。
僧处士
犹倍诸郡。
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
人物不绝。
信而有徵。
其辩才弟子元素
俗姓杨氏
华阴人也。
太尉之后。
六代祖佺期。
为桓元所害。
子孙避难。
流窜江东
后遂编贯山阴
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玚之族。
长安三年
素师已年九十三。
视听不衰。
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
亲向吾说。
聊以退食之暇。
略疏始末。
庶将来君子。
知吾心之所存。
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
其有好事同志者。
亦无隐焉。
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
感前修而撰此记。
主上每暇隙。
留神艺术。
迹逾笔圣。
偏重兰亭
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筠州刺史
蒙恩许拜扫至都。
寻访所得委曲。
缘病不获诣阙。
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写本进。
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
内出绢三十匹赐
于是负恩荷泽。
手舞足蹈。
捧戴周旋。
光骇闾里。
仆跼天闻命。
伏枕怀欣。
殊恩忽临。
沈疴顿减。
辄题卷末。
以示后代。
朝议郎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柳公权兰亭诗并后序乾隆己亥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六
偶看禊帖戏鸿堂,惜漫漶教阙补旁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本多有阙笔因命于敏中就其漫漶阙画者随边旁补成全字同原刻本并董其昌临卷及余所临董卷钩摹勒石共成四册曾赋诗以识)
将谓佳谈艺苑擅,谁知真本石渠(戏鸿堂帖虽有公权兰亭诗而墨迹则未见也兹偈阅石渠宝笈书卷则公权真迹在焉刻本即此卷惟少孙大年黄伯思以下诸跋)
却疑有柳何无董(此卷既刻入戏鸿堂帖卷中何以无其昌题识又理之不可解者),所喜因羊翻得王(昨题戏鸿堂原刻公权帖有补王恰似得其羊之句乃惜迹之散佚今于无意中得之为之一快)
虞褚冯邻唐四绝(今复以此卷及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本并为钩刻合成八册拟以兰亭八柱名之虞卷本其昌画禅室中物卷则戏鸿堂所镌若冯褚两卷乃香光固未之见皆唐时名迹并裒集上石足傲香光矣),娱清暇足傲香光。
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诗以志事乾隆壬寅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
兰亭八柱已精镌己亥岁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兰亭柳公权兰亭董其昌本及戏鸿堂原刻本余所临本并命于敏中补成旧刻本漫漶之全字本犁为八卷刻石题曰兰亭八柱帖),继得明摹惜弗全庚子岁复得明时摹刻兰亭叙及图画诗跋端石十四段因出秘府旧藏明拓本命内廷翰林详悉校勘则是帖本明永乐十五年周王有燉所刻而益王翊鈏于神宗二十年重镌其子常□又于神宗四十五年补刻之本也原刻定武兰亭三褚遂良摹本一唐摹赐本一又李公麟流觞图柳公权孙绰兰亭后序米芾跋有燉书诸家兰亭考證并跋又赵孟頫十八跋朱之蕃明太祖流觞图记今石本定武兰亭逸其一流觞图逸三分之一兰亭考證逸后一段其赵孟頫朱之蕃跋及洪武流觞图记皆全逸焉)
證以旧存合分寸(原石存十四段今以益王原刻拓本度量尺寸其逸去不全者补行摹刻原石背面以成全璧),补之新绘幻云烟(原刻流觞图既缺逸不全存者亦多刓剥因命画院供奉贾全临仿补刻俾臻完善)
感兴有若昔今视,一再无非翰墨缘。
不必砌廊祗弆匣(昨岁得快雪堂帖石版筑堂为廊分嵌左右其旧有补刻木板三段仍令钩摹上石而以木版匣弆堂中今此帖石版长短不一难以砌廊亦仿快雪堂木版例匣弆快雪堂),例依快雪永其年。
题快雪堂褚遂良临兰亭帖乾隆辛亥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五
房龄荐乃获萧翼登善书因赐士廉。
(去声)本那能无同异,多摹自致有洪纤(近得褚摹绢本兰亭叙即冯铨刻入快雪堂法帖者前后有图章其贞观御书标题及卷后董其昌跋分毫不爽似为真迹无疑惟较之向所刻兰亭八柱帖之褚临纸本其用笔结体有不同处盖此绢本前标第十九本纸本则未经标题无从定其次数要其所临模者不知其几也广川书跋谓褚河南欧阳率更兰亭皆自出家法不随点画则前后临模多本洪纤之间岂必尽同耶)
一时众命临原唐太宗当时既获兰亭真迹命冯承素韩道政褚遂良等模赐王公一时传为盛事而米芾惟于褚本跋咏及之馀皆不置品题自因他本不概见也至其后高宗立后时能直谏者惟遂良一人是所临兰亭书法固佳而其实究亦因人以传也),他日独当谏不谦(按高宗欲立武昭仪遂良将以死谏谓长孙无忌李绩等曰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当以死争云云此其风节凛然千载后犹有生气)
究以人传非以帖,漫猜绢黑米家嫌米芾题赠人帖有纸色黑显伪者之语此卷虽绢色黝然而字里行间墨光神采焕发似非登善不能正不必以米颠所嫌为疑耳)
上巳日虞世南稧帖因成 其三 乾隆丁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九
米家宝晋漏传名米芾兰亭跋云唐太宗获此书命褚遂良冯承素韩道赵模诸葛贞汤普彻赐王公贵人而未称虞世南学士风流俨若生。
腕覆郭填都不管(是卷董其昌以为真迹而宋濂则以为钩填云),春风即景独怡情。
题褚摹兰亭乾隆己巳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九
登善当时司检校,韩冯摹本反无真米黻跋兰亭帖云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检校而已)
因知直道在千古,非以其书究以人。
冯承素兰亭卷用旧题褚摹卷韵乾隆壬辰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
米记韩冯惜未见米黻跋兰亭帖云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违政之流摸赐王公云云其说本之张彦远法书要录而元章惟于褚遂良摹卷跋咏及之其馀皆不置题品自系未能悉见子于已已夏题褚卷曾有韩冯摹本及无真之语今以承素此卷及画禅室所弆虞世南摹本并昔所题褚卷皆唐时名迹并入石渠宝笈又足傲海岳所不足矣),今看承素卷存真。
虽欣无翼联珍羽,艰致却惭似褚人。
赵孟坚落水兰亭 其二 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七
曾因八柱刻贞珉己亥年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所摹兰亭叙及柳公权兰亭董其昌本并戏鸿堂原刻本余所临本并命于敏中补成全字本釐为八卷刻石题曰兰亭八柱帖今是卷孙承泽题云是石唐榻宋元以来称为墨宝益可见山阴真面目唐石虽不可得欲用松花玉钩摹成册以永其年),唐拓欣兹唐石真。
针眼丁形姑慢论,步兵率欲夥传神。
再题兰亭八柱册叠旧作韵乾隆壬寅 清 · 弘历
五言排律 押青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八
钩摹传八柱,盖欲永其龄。
即此千秋宝,因他一序馨。
香光开别体,笔谏著芳型(向因董其昌戏鸿堂刻有柳公权兰亭诗字句多阙因命于敏中补成全字本初阅戏冯堂帖时意谓迹久无存矣嗣于石渠宝笈中得兰亭诗墨迹复得董其昌原本及余所临董卷钩摹勒石然究非永和九年序则复检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本因并为钩刻合成八册名曰兰亭八柱云)
等上唐家帖,都排水际亭。
山承天峙峻,卦画易流形。
摹本原存匣,补书忆在庭(命于敏中补书柳公权兰亭诗帖版缺画者有镌刻戏鸿惜漫漶补填卧虎付丝纶之句而今敏中又为古人矣)
真乎犹虑伪,菀矣那辞零。
吟罢翻成笑,诸人讵此听(谓帖中诸人)
题兰亭八柱再叠旧作韵乾隆乙巳 清 · 弘历
五言排律 押青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五
逸少兰亭帖,学摹自幼龄。
至今迷径路,徒尔叹芳馨。
似玉犹含璞,如金始下型。
六家萃佼佼(是帖以董其昌戏鸿堂所刻柳公权兰亭诗为权舆因命照原刻双钩廓填为一本又于石渠宝笈中得兰亭诗真迹为一本又得董其昌卷为一本又检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三家摹本兰亭凡三本荟萃为六家),八柱峙亭亭(以前六家益以余所临本及命于敏中书漫漶之新本共成八卷刻石题曰兰亭八柱帖云)
庶藉步兵貌,得观御史形。
临流坐奇石,抚竹步閒庭。
历揽心神惬,秘珍星斗零(干敏中又已成古人与诸家真迹均似晨星矣)
宁非玩物类,太保训应听。
跋兰亭帖 宋 · 米友仁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二、《兰亭考》卷五
唐太宗得《兰亭》,命冯承素、诸葛正之流双钩模,赐左右大臣。
昨见一本于苏国老家,后有褚遂良检校字。
世传石刻,诸好事家极多,悉以定本为冠,此盖是也。
友仁书。
跋杜可升藏兰亭帖乾道二年七月 南宋 · 张尧臣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一、《兰亭续考》卷一
唐硬黄纸双钩《兰亭叙》,字皆率意为之,咸有褚法,必冯承素之流所榻写本,无复可疑。
此书当下真迹一等,非知书者未易道也。
南宫米舍人芾元章《书史》有云:「《乐毅论》,天下正书第一;
兰亭叙》,行书第一也」。
缝有半书印,乃米氏宝晋书印,后有「忠孝之家」印,即吴越钱氏印,及有赵景道「进德斋印」,盖已经名公钜卿赏鉴矣。
乾道二年中元前一日,获于钱塘故人杜可升升之,因手装于行在祥符寺
张尧臣跋。
乐毅论题识嘉熙四年十一月 宋 · 曹士冕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七二、《丛帖目》卷二
旧传《乐毅论》,右军亲书于石,世无复有真墨。
梁代模出,天下珍之
陈天嘉中御府
唐贞观十二年,内出真迹,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写六本,以赐高士廉等,自是传于世者寖广。
国朝高本周膳部家,又有文皇手批敕字本传于世,今皆不可复见。
唯旧石出秣陵井中,阙至「海」字者,高学士绅得之,为世所贵。
字画遒劲,法度森严,惜其不完。
章氏斫鱼石有首尾而阙中段,淳熙秘阁有尾段而阙其前,二者字既不完,失真远甚。
元祐官本今再刻于会稽,往往出于待诏经生辈所临;
中山刘炎所刻别本亦复尘俗。
唯此刻风神俊逸,意度萧散,深得古人笔法之妙,而又首尾完好。
其间「千载一遇」字,重复一句,每字各加一点,独此与秣陵古本则然。
近世重刻海字,已不复有此叠句,盖转相传拓,未必亲见古本也。
余顷得秣陵,刻石久矣,今复见此,因并刻之,而识其后。
嘉熙庚子日南至,汇泽曹士冕书。